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,他是杨延昭的儿子,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。在宋仁宗时期,他先后在河北、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。他镇守陕西时,主要是防务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。
杨文广的首件战功是宋仁宗庆历年间参与讨平张海之乱,因功授殿直。庆历四年 ( 1004 ) 年,范仲淹到陕西以后,召见了杨文广,与他相谈之下,觉得文广对卫国戍边颇有创见,因此将他召请到自己的幕府任职。
宋英宗治平年间(1064-1067年),皇帝与群臣谈论到在地方负责守卫的边将时,认为“文广,名将后,且有功”,就提拔他为成州团练、龙神卫四厢指挥使,升迁为兴州防御使。韩琦曾命杨文广在筚篥和擦珠谷筑城。其间西夏曾经来犯,被杨文广击退。建城后两城分别称为甘谷城、通渭堡。
宋神宗熙宁七年,彼时宋朝在山西与契丹的边境修筑工事,契丹借故对宋朝的将领挑衅,又派人到宋廷施压,逼迫皇帝改变命令拆除工事,并且要修订疆界。当时屯军在河北定州(今河北定州)的文广知道这件事后,新仇旧恨再次涌上心怀,因为晋北一带是他的祖父杨业与契丹奋战三十余年而未果之地。所以他就开始准备向朝廷进献与辽作战的兵阵图和收复幽燕的军略,结果方略还未即上报,已约75岁的文广就病死在屯所(河北定州)。
杨家将正是这样一代接一代地为保卫祖国恪尽职守。 杨家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,在世间广为流传,家喻户晓,尽人皆知,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,哪些是演义和传说。
对于杨家将忠心报国世代相传,前赴后继捍卫祖国既忠又勇的行为,人们传诵他们,缅怀他们,热爱他们,崇敬他们,以各种形式,为他们竖起一座座丰碑。
这是----开封天波杨府门前一样的塑像
杨家将已远远走出历史的范畴,而升华为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,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人,励精图治,振兴中华。
在参观古战道之前,大家可以在城楼上看一下明朝引进的红衣大炮,进行拍照留影。十分钟后我们到地下古战道参观。